close
台霸企業二》
10
年一個步驟,30年創造世界第一

謝武弘其實做了很多笨事,但是堅持到最後的結果,就全變成是對的了。相對於聰明人的不做笨事,他的「愚勇」反而更顯得難得。

/胡釗維

在工廠林立的台北縣蘆洲,窄窄的巷道中,遠遠就能看到一幢白色建築物一柱擎天。

八億元,是這棟新矗立建築物的造價,當地人稱之為「白色巨塔」。建築物裡,有一座能容納三百人,音響與燈光設施媲美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。

「白色巨塔」的主人是功學社教育用品公司董事長謝武弘,他是已邁入七十五週年的功學社集團第三代。去年,功學社教育用品公司創造出八十四億元的營收規模,旗下擁有涵蓋六個國家共十七個生產基地,以及超過十個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樂器品牌,並行銷世界七十七個國家,還被全球權威音樂專業雜誌《音樂貿易》〈Music Trades〉稱譽為「最近三十年內,全球唯一有資格躋身世界一流的新進品牌。」

很難想像,在這近年飽受水災之苦的蘆洲市,竟有一座國際級的演奏廳,不只如此,十二月九日,在此將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奏會,來自英國,曾獲伊莉莎白女王授頒「大英帝國榮譽勳章」,被譽為當代最頂尖的長笛音樂家威廉班奈特〈William Bennett〉將在此開演。

這場演出,是他首度在私人的音樂廳進行演奏,所使用的長笛,是價值兩萬美元的功學社「Altus」品牌,這是全球最貴的一把長笛。

功學社教育用品,這是一家年營業額八十四億元營收,但低調的未上市公司。當他們的員工很幸福,一半以上是公司的股東。以一九九二年認股的員工為例,當時拿出一百萬元認股者到如今〈二○○五〉,十三年間,經過不斷現金配息,已超過一千四百一十萬元。


放棄文教專心管樂 父子冷戰十年,老臣帶隊出走

但有誰想到,三十六年前,功學社教育用品竟是整個集團中,最不被看好的一支。


一九六九年,功學社集團由於組織日益龐大,必須進行分家動作,於是依照樂器與文教、機車、貿易三大類別,分拆成三家公司。當時,謝武弘的父親謝敬禮所分到的,是規模最小的樂器與文教事業體。


功學社分家那年,才剛退伍的謝武弘進入集團。三年後,他從父親手中接下功學社教育。當時二十五歲的他,決定聚焦發展,專心於管樂器,放棄文具教育用品事業。


這看起來明智的策略,卻引來兩起災難:一來,這等於是刨掉他父親的根,不但引起父親的震怒,父子甚至冷戰十年;再者,也立刻面對與老部屬對公司發展理念不同的衝突,「少主接班,沒人服氣,也沒人看得起。」老臣不滿,隔年,將近五十人的團隊出走自立門戶。

找畢業生開發模具 打破工匠神話,量產樂器零件


在當時,從一個個零件生產,到組裝,得完全仰賴人力來製造樂器。一把薩克斯風從買進厚度僅.七公厘的專用銅板,裁剪成喇叭口圖形之後對折,經銀焊接之後再撐開,並敲打成形後,再搭配留音孔,管身、彎管、吹嘴、按鍵、皮墊以及彈簧針等零組件組裝而成,需要十天的時間,才能完成。老師傅決定一切成敗,他們箝制樂器公司的興衰,但品質卻無法穩定。


究竟,傳統,有無突破的可能?


謝武弘想打破工匠神話,量產樂器零件。他找來一批剛出社會的機械科畢業生,將小喇叭等管樂器一一拆解成眾多小零件,再就各零件開發模具。這是一項革命、瘋狂的實驗。


原因之一,難。光是一把小喇叭,就有八十個零件,一把薩克斯風的零件更多達超過三百個。如果想成功量產薩克斯風,他們必須能開出三百個零件的模具。


原因之二,險。當時他無力購入價值數百萬元的模具生產設備,只好大膽變賣祖產。在此前一年,功學社營業額不過營收一千萬元,獲利更只有二十五萬元。


投資設備跨出國際 提高生產效率、成為全球第三


原因之三,市場小。以當時全球每年管樂器市場也不過數十萬把數量,且當時台灣樂器工廠只有內銷能力來看,謝武弘當年破天荒投資數百萬元購買模具生產設備的舉動,簡直大費周章的搬了一把大牛刀來殺小雞。


然而,這卻奠定功學社日後步向國際舞台、成為全球第三大管樂器供應商的關鍵。當所有管樂器的零組件都能用模具自動開發後,功學社的零件生產效率提高五倍,過去,以純手工打造一把薩克斯風,至少得花上十天的時間,謝武弘的創舉,讓時間縮短到一天內可生產五把;不只如此,由於所有零件都是以模具開發完成,產品穩定性更甚於其他同業。


目前,功學社已具備生產將近百種樂器的能力,由於近百種樂器所需要的零件高達將近一萬四百三十八種,也就是說,功學社陸續開發出將近一萬套模具。


投入製造薩克斯風 取代后里聚落,工廠關閉一半


功學社開發模具的實力,讓人咋舌。最著名的例子,發生在一九七六年,當功學社決定投入薩克斯風生產後,讓台中后里形成的薩克斯風經濟體,差點崩盤。


穩定的生產品質,與高於台灣同業超過千倍的生產效率,讓功學社在台灣樂器市場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,謝武弘因此投入外銷市場,為全球大廠代工樂器,甚而創立自有品牌。


為了推廣自創品牌,一九八年。謝武弘拿著引以為傲的管樂器,直奔德國法蘭克福樂器展,不懂國際市場的他拿著自創雙燕牌樂器在場內兜售,野人獻曝的結果卻得到冷漠的回應:「別人說我們做的只是一把會叫的玩具,而非真的樂器。」


對謝武弘而言,這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。謝武弘在臥薪嘗膽的前期,雖然培養大量生產的能力,但品質還無法步上國際舞台,國際客戶當然不放在眼裡。蔡根在說,「我們滿腦子想的,只是如何讓我們生產出來的樂器品質一致,如何讓生產效率再提高,卻從來未曾從音樂人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生產樂器。」

嚴格管制音準品質 維持使用十年,不准有偏差


在管樂器領域,檢測品質的指標就是音準控制能力。以一把伸縮喇叭為例,抽管的厚度僅有不到五公分,要想維持使用十年的時間音準都不能有任何一點偏差,內、外抽管的間隙必須控制在一公分,而且必須考慮在不同的溫濕度下,其金屬彈性支撐樂器重量的變化值。功學社花了兩年時間,也只摸索到大概的訣竅。這就更別提零件超過三百項的薩克斯風。


當時功學社的主力團隊全是愛好音樂的機械人,而無一是音樂人。為了製作出好樂器,謝武弘於一九八一年延攬當時在全球排名前三大高級長笛公司Muramatsu工作的日本技師田中修一到功學社擔任顧問。隔年,田中修一開始在台灣定居。此人是功學社轉型的靈魂人物,沒有他,就沒有今天站在國際舞台的功學社。


品質技術突破後,其間高級長笛「Altus」品牌,擊敗過去功學社的技轉母廠山葉,成為全球的第一把交椅,一舉擺脫只能製造廉價的入門樂器困境。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期,功學社的外銷訂單越來越多,謝武弘開始思索全球運籌布局。他深刻瞭解,即使功學社已能藉由自製模具,自動化生產多達萬種的樂器零件。


搶先進入大陸布局 再併百年老廠,生產線遍全球


但是,占樂器生產成本達六成的組裝製程,在必須完全依賴技師經驗,而得百分百靠人力的現實下,循各地工廠最適生產模式以強化彈性量產能力才行。「尤其高級長笛的材質非金即銀,製作模式宛如珠寶業,需要精密的技術和精雕細琢的手工,唯有穩定性高的日本技師才能勝任。」


這是功學社的第三步——以全球運籌思維來強化彈性量產能力。一九九二年,謝武弘決定進入中國大陸投資,希望建立起低階管樂器的組裝基地。這舉動,再被業界人士視為瘋狂。


當時,上海灘,仍時時可見穿著灰色毛裝的大陸人。國際上,幾無任何一家大廠進入大陸設廠。因為,「樂器行業裡,人力素質是遠重要於人力成本,」田中說。一般,根本不認為中國大陸的工人素質能勝任。即便在台灣,一個樂器技師的養成都至少三年,何況在中國大陸。但擺在眼前的是,大陸工資只要台灣六分之一的事實,功學社很有耐心的布這著長棋。

數年後,這步棋奏效,功學社展現致命的競爭力:品質與國際大廠相同,但價格低上兩成的產品。進而在在十年時間內成為全球第三大管樂器、全球第一大鼓樂器供應商的關鍵。


功學社在中國大陸設廠的成功模式,引發日本山葉、美國Selmar等國際大廠在往後十年間陸續跟進到中國投資。當國際樂器大廠一窩蜂前往大陸設廠的同時,功學社的部隊,又拉到了歐洲與美國戰場。


在功學社展開全球布局的同時,全球運籌腳步落後的國際大廠紛紛不敵。十年前,美國管樂器製造公司尚有十家,至去年則已菁整併成為了一家。


按照《音樂貿易》雜誌的排名,功學社現在已列名全球第九大樂器供應商。即便稱霸管樂器等非主流領域,但因為還未有能力生產全球樂器市場量最大的鋼琴與小提琴,所以其營業額還遠不及全球龍頭山葉的五%。但距離躋身前五強,只剩不到一億美元的差距。


當被記者問到:「功學社能有今天的成就,關鍵因素是什麼?」時,謝武弘陷入沉思,手中的菸盒被捏了又捏,才緩緩吐出兩個字:「愚勇」。


記者反問他:「台語的憨膽嗎?」他點了點頭說:「什麼事情都早知道的話,很多事情就會不一樣了;想太多,功學社可能就不會有今天。」陪伴他一路走過來的功學社中國營業處總經理藍漢民說:「謝總其實做了很多錯〈指笨〉事,但是堅持到最後的結果,就全變成是對的了。」


相對於聰明人的不做笨事,精明算盡,謝武弘的「愚勇」更顯得難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賴 皮皮 的頭像
    賴 皮皮

    賴 皮皮的部落格

    賴 皮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